四川新闻网

首页 > scxw > 中新网四川

居民自己当开发商 四川首个D级危房重建交房
2025年03月29日 20:00 来源:中新网四川 编辑:韩金雨

 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9日电(吴平华)从位于成都青羊区人民公园的南门出来,正对面就是君平街89号院。步入院中,一幢崭新的棕色与米黄相间的三层建筑分外惹眼。建筑上,一张小小的工程竣工标志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。跟以往的竣工标志牌不一样,这栋楼的建设单位不是哪家房产开发商,而是以个体命名:刘航序等17户。居民自己就是开发商。

施工现场。青羊区委宣传部供图

  这里是君平街89号院1栋住宅D级危房“原拆原建”项目,这也是在面积不变、容积率不变、土地权证不变的情况下的全省第一起居民自主原址重建的案例。

  28日,部分居民代表来到现场,一个简单的剪彩仪式之后,住户代表拿到了新房的钥匙,个个喜笑颜开,共同举杯,庆祝梦想照进现实。居民张照明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,想起原址重建从0到1的过程,心中百感交集,“今天太开心了,在政府相关单位的帮助下我们真的做到了,而且是全省首个,为我们自己点赞!”

  君平街89号1栋,为原成都市电影公司宿舍,占地面积约0.3亩,20世纪60年代修建,砖木结构,3层,住户共17户,全部为私人产权。

  “这里住起还是恼火,只通了水、电,没通燃气,更不要说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了,17户住户,只有一个公共的旱厕。”提到之前的居住条件,张照明脸上复现出往事不堪回首的表情,“之后又遇到雨季,房子又垮塌了,根本没法住人了。”

  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区书记陈必琴也清楚地记得房子当时的情况,“2021年4月27日,房子的屋顶出现大面积垮塌,社区出资应急排危,搭建钢架防护设施并劝导大部分居民搬离;2022年9月5日,泸定发生6.8级地震,该房屋再次出现垮塌,相关部门相继到现场查勘,紧急将剩余住户搬离过渡安置。”

  2023年5月,经专业机构鉴定,该房屋被认定为D级危房。根据相关规定,D级危房为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,房屋整体出现险情,构成整幢危房。

  D级危房肯定不能住人了,那17户居民该怎么办呢?房子因规模过小未被纳入棚改计划,加上中心城区容积率限制,青羊区也无法以拆迁方式开展整治。

  如何彻底解决房屋存在的安全隐患,使居民住得安心?从隐患产生之日起就是大家思考的问题,也是居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。

  “这份文件让我们看到希望,我们决定自己做开发商。”张照明与其他几位居民萌生了原址重建的想法。

  说干就干,在社区的指导下,懂建筑的张照明与小区的其他3位成员成立了自治小组,动员其他业主参与到原址重建中来。

  据了解,原址重建有两大关键条件:D级危房和100%业主同意。在2023年5月,君平街89号1栋就已经被专业机构鉴定为D级危房,条件已备其一,只需要再满足100%的业主同意,就可以启动原址重建了。

  “小区人不多,那个时候我们就挨着打电话说明情况,或者见面聊,晓之以理动之以情,让大家了解到原址重建的好处。”张照明回忆,1个月内,17户住户就全部达成重建改造意愿并缴纳了重建资金,正式步上了自己就是开发商的路。

  民有所求,政有所应。青羊区政府根据《通知》规定,协调上级住建部门,为该项目办理了全省首张居民自筹自建D级危房原址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,参照商品房建设相关规范,突破现有政策限制,在不改变面积、容积率和原有布局的条件下办理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,这也是全省第一个D级危房原址恢复重建的施工许可证。

 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显示,建设项目为君平街89号院1栋住宅危房原址恢复重建项目。规划住宅建筑面积579.22平方米,共3层,户均约34平方米,无论楼层数还是面积都与原来保持一致。

  在建设的过程中,还面临着工程施工监管难,大部分参与者无工程管理经验,对工程造价、方案设计、资金监管等不甚了解等问题。对此,在社区的指导下,张照明等小区住户自发成立了项目管理委员会,由委员会集中管理项目资金并监督项目执行。

  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克难,如今,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原成都市电影公司宿舍,由年久失修、不通燃气、仅有公共旱厕的“筒子楼”变身框架结构、独立厨卫的成套化住宅。

  据了解,当居民决定原址重建时,青羊区政府就联合住建、规划、城市更新、属地街道等相关单位成立了君平街89号D级危房改造专班,指导居民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,居民聘请专业公司进行施工,形成了“居民主导、社区协调、政府支持”的改造模式。

  “沟通重建方案、与居民一起去市住建交咨询……”陈必琴有一个笔记本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君平街89号1栋原址重建过程中的大小事情,如今房子建设好了,陈必琴也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了。

  少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君平街89号1栋的项目进行过程中形成了“居民主导、社区协调、政府支持”的改造模式,在面积不变、容积率不变、土地权属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居民自主改造,是全省第一起居民自主原址重建的案例。房子修好之后既解决了安全隐患,又探索出一条“自筹、自改、自管”模式,开辟了D级危房自主改造的新路径。(完)

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网注明"来源:本网或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新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② 凡本网注明"来源:XXX(非本网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联系方式:中国新闻网·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:+86-28-62938795